<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科学的疯子,家庭的客人,农民的亲人——我认识的朱平风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7日11时27分作者:张百忍来源:

        朱老师太值得写,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每个人思考。

          (一)

        认识朱平风是在2009年冬季,我在市农科所当所长,副所长刘继瑞向我介绍她。朱老师与继瑞的父亲是好朋友,他们有很多工作上的交往。

        继瑞带着我和果树课题组的同志来到瀛湖镇,沿着陡峭而崎岖的山路下到了一个小山头,眼前出现一片果林,有枇杷、柠檬,还有不知名的常青树。来到一栋二层小楼前,碰到了一个老人,继瑞介绍,这就是朱平风老师。我怎么都无法把她的形象和专家联系起来:农村妇女的穿戴,满脸的老年斑和皱纹,但精神很好,头发花白,几缕发丝斜飘在脸庞边,增添了一点女性的妩媚。她热情地接待我们,带我们参观她的果园。果园在很陡的山头下,下边就是瀛湖。园子不小,栽种着杨梅、大枇杷、柠檬等。她还养了四五头猪,长得肥壮。通往园子的路是由石头砌起的台阶,走起来很费力。路旁边是两口池塘,用来储水的,但由于下陷开裂,存不住水,已改为荷塘。

        老人指着四周的果树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她的故事,尤其是当她指着远处绿油油的果园时,很高兴,幸福瞬间充满眉宇。她讲了周围农户依靠种大枇杷、杨梅致富的故事,还不断地憧憬着未来。

        除了果树,她还利用边角地种了豌豆、芋头、花生。门前的院子就算是她的试验地,约20平方米的简易塑料大棚里种着4株火龙果,细石渣地上扦插着火龙果苗子,这个大棚是她唯一的实验设施。门前还种了几十株蓝莓、甜柿子、罗汉果、杨桃等南方水果,每种水果她都能讲很久,并分析着推广的前景。屋后的院子是她的苗圃,约30平方米,主要用于杨梅扦插,她说杨梅苗子很贵,农户买不起,加之从外地引进的苗子适应性差,栽植成活率不高,要是自己能够攻克育苗关就好了。除了扦插,她还做了不少空中环割育苗,据说成活还不错,她看起来很满足。

        看完以后,她带我们来到她的住处,简陋和凌乱可想而知。房间里有几本科普刊物,满地的花生、芋头、柠檬等都是她自己收获的。老人家是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的一名科研干部,毕业后来到省林研所设在关庙的一个科研基地,当初我在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石泉蚕桑基地工作的时候,经常在杨凌到安康的路上碰到林研所的蹲点人员。后来林研所合并到西农大,朱老师就成了西农大的人。由于共有的杨凌情节,我和她的距离瞬间拉近了。

        在关庙时,她开始引种热带水果并进行试验,可惜不久她就退休了。一些同行对在安康种植亚热带水果看衰,这使她很不甘心,因为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认为从气候来看,在安康种植南方水果是可行的,而且品质会超越南方。

        2002年她退休了,怀着一定要证明安康能够生长亚热带水果这个抱负,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怀揣所有积蓄来到瀛湖洞桥村,开启了她退休后的创业生涯。初到洞桥,一片荒凉,她用木棍、玉米秆在石崖边打了一个三角形草屋,栖身于此,成群的蚊子让她整夜不能入睡,桑拿一样的天气使她无处歇凉。她请了几个农民,用3个月才将荒山上的杂草和杂木清理干净,挖坑整地。春季植苗时,她到浙江买苗子。她视苗子如生命,为了确保树苗安全运回,她偷爬货运车把苗子运到西安,又押车拉回洞桥,一挑水、一铲肥,高质量地把苗子栽进了地里。一片希望、一个信念、一颗追求的种子就这样播下,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初做决定时,有当地几位老专家与她一同创业,后因各种原因就剩她一个人。

        后来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说起这些,老人家的声音里都是辛酸和委屈,泪水禁不住挂在了双颊,她用手一擦又笑了起来。我们一行人为老人的执着感动,又有无地自容的感觉涌上心头。

        (二)

        2010年,市农科所党委请朱老师到所里做了一场报告。她特别嘱咐我们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老百姓的需要放在课题里,做一名实实在在的科研工作者。这场报告使在场的科研人员泪流满面,也成为我们后来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

        此后,我们经常去朱老师那里,一是学习,农科所大多数的科技人员都去她那里学习过;二是看看老人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好帮助她;三是送些生活用品,尽一点晚辈的孝心。这样的事我们坚持了很多年,为老人解决了灌溉水泵、管道及生活用品等问题,这两年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减少,但我们心里时时惦记着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朱老师很慷慨,送给我们香芋、黑花生、豌豆、杨梅、大枇杷等种苗,尤其是帮助建立了大枇杷园、柠檬园和杨梅园。

        有一次,她听人说在岚皋佐龙一带的深山里有一种叫野荔枝的野果,对此很感兴趣,要求我们陪她一起去考察。考虑到她年事已高,我们建议,由我们派专家去考察,将考察情况汇报给她,而她坚决拒绝,一定要亲自前往。为了保障她的安全,我们安排胡先岳副所长和果蔬中心主任柯斧陪她一起。考察地沿途山高、沟深、路陡,朱老师坚持走到目的地,观察了野荔枝,否定了其是荔枝的判断。返回驻地已是下午4点,整整经历了8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她亲力亲为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作风感动着同行的每个人。

          前些时候,湖北省十堰市农科院领导来我所调研,当他们了解到我们的科研人员没有一分钱奖金,而工作又非常敬业,科研工作蒸蒸日上,科技服务热火朝天时感到不可思议,问我是如何管理的?科管科科长马荣这样回答了他的提问:凭科研人员的责任心,凭对科技的追求,凭对农民的感情。这也是朱老师精神的写照。

        (三)

        上天给安康最好的礼物就是南北兼容的气候环境,枇杷、樱桃、猕猴桃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宝贝,漫山遍野,茁壮成长,可是没有多少人认识它们的价值。朱平风看到了大枇杷的发展前景和潜在的效益,并以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判断。大枇杷、杨梅给瀛湖的老百姓带来了财富。她对农民的付出从来是不计成本,不计时间,不计回报,只要谁想发展杨梅、大枇杷等,她都会全力支持,苗木不要钱,服务不收钱。

        老人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她常挂在心上的是希望有人能继承她的事业,继续“南果北移”研究。为此我们农科所做了不少工作,建立了大枇杷接穗园,并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进行推广,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未能有大的成效,这是我们对老人的亏欠。

        老人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她爱农民、爱事业胜过爱家人。她从2003年进驻洞桥村后,很少回自己的家,一个人孤独地坚守在洞桥试验地,以个人微薄的力量,推广着自己的科技成果。

        我一直不明白是什么力量驱使她前进,而且近乎疯狂。周围很多人说她是疯子,我当然知道她不是疯子,她同样有七情六欲,同样有欢歌笑语和滴滴泪水,她同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她一不傻,二不疯,三不痴,她有的就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对农民朋友的深厚感情。

        在敬佩她的同时,我也感到悲哀:一个古稀之人却在做我们中青年人该做的事,在为自己未尽的事业而奋斗,这难道不是对我们的嘲讽吗?

        朱老师的科技成果在农民的田间地头开花结果,使不少农民从中受益而走上富裕的道路。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如果我们较早地帮助推广她的杨梅、大枇杷等特色品种,安康的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和规模会不会比现在大得多?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在我们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很多重大技术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而安康农林科技成果奖却“硕果累累”。朱老师解决了特色品种引进的问题,但她解决不了普及和推广、规模化的问题,这就要考验政府的认识和推广力,科技产学研一体化一直是我们的短板,朱老师做到了,但她能力有限,而我们那么多研究员去哪里了?如果安康有一百个朱平风,安康的产学研就会是另一番景象。这需要政府思考,科技工作者也要思考。

        老人最痛恨指手划脚不干实事的人,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她的成果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果她更圆滑一些,也许她的一腔心愿早已实现;如果我们的管理者更加爱护这样的专家,放下架子,创造好的条件去推广她的研究成果,也许我们安康已经成为全国最优质的杨梅基地、枇杷基地,有更多老百姓会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这些年,我东奔西走宣传发展猕猴桃产业,但我们的力量实在太小。打造适合安康的高效农业产业,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农科人的愿望。

        老人已年近80,不能随心所欲去实现她未尽的抱负,谁来接她的接力棒,把这份事业继续下去,值得我们思考。

        主办单位:365在线娱乐平台官网_beat365中国在线体育_365bet娱乐投注农业农村局   技术支持:365在线娱乐平台官网_beat365中国在线体育_365bet娱乐投注电子政务办公室   网站地图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7191号-1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9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   联系电话:(0915)311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