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农产品品质或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它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区域品牌和特色优质农产品的表现形式及重要载体,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素有“生物基因库”、“天然中药材之乡”的美誉,是全国最大的富硒带,也是全国富硒茶、绞股蓝之乡和优质烟叶、魔芋产业基地,“生态富硒”是安康最大的特色农业资源;勤劳朴实的安康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传承了悠久的农耕文明,加之汉水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地域特色农耕文化相互交融,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提供了基础条件。目前,我市经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的有“平利女娲茶”、“宁陕香菇”、“白河木瓜”;经国家质监总局登记保护的有“紫阳富硒茶”、“ 平利绞股蓝”、“岚皋魔芋”。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均与我市独特的资源禀赋、悠久的地域农耕文化不相匹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既是把我市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抓手;也是做响安康“生态富硒”品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是发展安康生态富硒品牌农业及特色农业的重要抓手,出发点是保护我市名优特色资源。农产品特性不仅得益于区域内的自然条件,还凝聚了世代居住在当地的劳动人民智慧、习惯和特长等历史人文因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通过地理标志保护,为我市名特优富硒农产品贴上区域标签,可提高外界对安康区域特色富硒农产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使我市具有独特性、吸引性、种族性的农产品得到相应保护和开发。
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着力点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现阶段,农产品市场竞争已经从价格、质量竞争转变为品牌和文化竞争。农产品地理标志正是产品品质和传统工艺、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正是打造响当当的安康生态富硒农产品品牌,以品牌拓市场、以产品促产业,使富硒农产品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业比较优势,提升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的一种,也是突破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升我市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岚皋魔芋”2009年获得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之后,通过大力推广魔芋林下套种的“岚皋模式”和“企业+合作社+园区+农户”的“紫阳模式”,已基本形成了产加销、科工贸一体化产业化体系。目前,全市已有魔芋种植面积21.3万亩,魔芋龙头企业13家,魔芋产值达13.4亿元,种植面积和加工产品占全省的2/3、全国的1/10,产业开发走在全国前列。
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关键点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源于特定区域,根据地域范围大小、类型不同,可以将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为特定地理区域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也可以在更大地域范围内以多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形成地理标志农产品集聚区、产业带;围绕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产业化开发,有利于形成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此外,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利于拓展农业的多元功能,如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联姻形成的乡村旅游产业、农耕文化产业等。这种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主导的产业聚集,势必会放大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规模,进而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紫阳富硒茶”自2004年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后,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已由2009年的7.04亿元攀升到现在的13.52亿元。“平利女娲茶”2010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之后,充分挖掘“平利女娲文化”内涵,进行茶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开发建设了一批茶艺村、生态观光示范茶园和具有平利地方特色的茶楼,全县茶饮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20万亩,2014年全县茶饮产品产量达到7500吨,实现产值8亿元。“紫阳富硒茶”和“平利女娲茶”地标产品的保护与开发,极大地带动了全市茶饮产业的快速发展。
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落脚点是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地理标志良好的宣传促销作用和强大的品牌效应,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宁陕香菇”2008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把农产品从普通产品提升到品牌产品,使香菇从散装经营提高到盒装贴标上市销售,销售价格增加20%左右;有力地促进了菇农增产增收。
去年,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普查中,我市遴选上报了安康生猪、安康白山羊、镇坪马铃薯、镇坪黄连、汉滨茶叶、旬阳狮头柑、石泉桑蚕丝、汉阴油菜、蜡烛山大米、宁陕核桃、牛王国漆、石泉巴山黄牛、瀛湖翘嘴红鲌等50个农(畜)渔业产品。未来5到10年,农业部门将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生态富硒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紧紧围绕畜牧、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绞股蓝、蚕桑、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及上述50个地理标志资源名录产品,按照“突出特色、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加以登记保护与开发,把特色资源优势培育成产业优势,打造成外界“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富硒品牌,转化成经济优势,将是全市“三品一标”富硒农业品牌发展的重中之重。
农业要强,必须农业品牌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均是品牌农产品。而农产品地理标志要高于品牌农产品,是有人文历史文化内涵的有‘灵魂’的品牌农产品。如果把上述50多种有潜力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出来,加以保护与开发,假设其中又有1/3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能够培育好、使用好、发挥好;“生态富硒”这个安康极具地域特色的优势资源,才能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魔力棒”,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地方招商引资的“大名片”,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对提高安康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必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